郭宏之談《論語》中的人生智慧

發布者:黨政辦發布時間:2017-03-24浏覽次數:1308

322下午,潤園書院通識教育中心邀請郭宏之副校長做客校長談人生系列講座,與同學暢談《論語》中的人生智慧,講座由潤園書院洪濤副院長主持。

講座伊始,郭宏之表達了對《論語》這本經典的特殊感情,《論語》越讀越有體會,越讀越有感受,越讀越想與人分享!,另外,郭宏之還提到了他所欣賞的于丹,一位把經典從殿堂帶給老百姓的文化人,由此,他戲稱希望能在南審做一個與于丹一樣傳播文化的人。郭宏之給同學們列出了一串學習《論語》的參考書:《孔子評傳》、《北大授課》、《論語新解》、《論語精讀》、《論語别裁》……這些都是郭宏之曾經讀過的,并且希望與同學們共同分享。

在對《論語》的解讀中,郭宏之把同學們的視野從傳統拉回了當代。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和《論語》的緣分,提到他在第五屆國際儒學研究會提出的中華民族有自己區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識振奮人心的宣言。這是對孔子及《論語》莫大的肯定與贊美,是一種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有自信的文化,自信的文化關鍵不在于我們自身的自信,而取決于對人類的貢獻。

對于《論語》的思考,其核心問題,郭宏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面,其核心為,仁者愛人。而郭宏之贊同錢穆先生的觀點:《論語》的核心是,究其原因,首先《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第一字是,其次是孔夫子晚年反複強調:朝聞道,夕死可矣,宣稱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可見學之重要,因此《論語》的理論根基是,既是讀書,更是做人。這與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兩學一做不謀而合。

郭宏之通過對《論語》中學而為政篇中相關内容的細讀,融入自己生命的體驗,新人耳目。如談到吾日三省吾身一句,認為它充分展示了事業、人際和自我三方面的聯系,也彰顯了孔子一生的三大事業:傳道、授業和做自己。在關于吾十餘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節中,對其所涉及人生設計與曆程的因緣,有浃髓淪肌之論,所謂十五志學,便是懂得學什麼,為什麼學和怎麼學三十而立又是在三十歲時清楚立什麼,為什麼要立和怎麼立,其實就是要形成是非觀;四十而不惑既明了是即是,也懂得非亦可為是,四十歲的人應該學會變通了,這也是中國人所謂的權變。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的人理應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麼,而孔子選擇了偉大的教育事業。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郭宏之認為其中最艱難的便是從心,置身于社會關系網中,隻有通過将外在責任内化于心,表裡如一,才能獲得生命的大自在。

時間過的飛快,講座進入了尾聲。在審核評估的大背景下,郭宏之提出了對書院教育的一些想法:書院教育其實可以結合耕讀文化,以期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人才。郭宏之亦對同學們提出了期望:做好每一件事,做美每一件事,一生緻力于學習。

講座最後,同學們還與郭宏之展開熱烈的交流。洪濤即興賦詩表達感謝之情:每從公處親風雅,琴棋書畫即為家。長江潮湧連彼岸,沾溉潤澤滿園花。将郭宏之指導的兩個社團長江潮彼岸讀者協會嵌入其中。在一陣陣掌聲中,本次講座圓滿結束。